中国美术学院

报刊:《中国美术学院报》

版面新闻

  • 国兴则文化兴

    摘要:国兴则文化兴——忆习近平总书记与浙江文化建设二三事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和教师,我尤为感动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对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与对文艺工作发展的关心,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特别是我省浙江美术馆的建设工程,深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支持。   为了实践蔡元培先生“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的主张,早在2 0 年 代末,由我校第一任院长林风眠先生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在杭州西湖边建设美术馆。他呼吁了很久,但之后由于战乱而搁浅。   全国解放后,时任我们学校院长的刘开渠和潘天寿先生也都在不断呼吁,想要实现林风眠先生倡导的,要在杭州,在西湖边建立美术馆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国力不济,一直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记得在1 9 8 3 年 我担任院长以来,历届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人大和政协各个方面的代表和委员不断提出提案和议案进行呼吁,甚至于刘开渠、李可染等许多我们学校的老校友也在各个层面呼吁。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1 9 9 2 年 由浙江省政府批准立项并奠基,也正好是我们学校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那个时候举行这样的活动(奠基仪式)。   为了美术馆的建设,光有硬件建设还不够,当时经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的批示,爱国华侨吕霞光先生要将价值连城的文物和作品捐赠给浙江美术馆(初步估计价值人民币5 亿 到1 0 亿)。但由于种种原因,美术馆一直未能动工,一拖就是1 0 年。   到了2 0 0 2 年,习近平同志调到浙江省主持工作。当时我已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作为浙江省美协主席与新任院长许江商量决定,给习近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里我们汇报了建设浙江美术馆的艰难历程,以及建设美术馆的意义。信是过年前腊月二十左右发出的,没想到在一周不到的时间内,习近平同志就到奠基现场查看,并立刻在柳莺宾馆主持召开全体省委常委参加的工作会议进行讨论。一周后,省委办公厅通知我们决定建设浙江省美术馆,建筑面积为2 8 0 0 0 平 方米,经费3 亿 元,由当时省委副书记梁平波负责协调主持工作,省文化厅主管。并尽快落实和解决了土地征用问题,同时召集相关部门专家会议,落实设计方案,使之建设成为一流的美术馆。   近六十年的呼吁,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浙江省美术馆就建成了。这样一种对文化的关怀,这样一种情怀,这样一种精神,这样雷厉风行的作风使我感动。   我知道中国有三个美术馆是分别受到了三代国家领导人的关心的:   一是中国美术馆当时请毛泽东同志题词,听说毛泽东同志很认真地题了「中国美术馆」, 并 说美术馆是艺术家、文人的场所,他这个字要练好点,这五个字练了好几遍;第二是胡耀邦同志给烟台美术馆题词;第三个就是习近平同志亲自关怀、亲自督促的,如此神速地建成的当时乃至现在都属一流的浙江美术馆。习近平同志这种对文化的关怀以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讲空话干实事的作风,对文化的重视,感动了我们整个文艺界。   另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这四年中,几乎每周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文,共2 3 2 篇。我统计了一下,其中有近3 0 篇 是关于文化方面的,他还主持了浙江省文化发展纲要的制定。他对文化、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软实力的关心值得我们钦佩,这些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还有一件事就是2 0 0 6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提出“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向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目标迈进”,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决定。   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关怀和对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的关怀和期望。今年在我院建院9 0 周 年之际,省委书记车俊同志说“国美最美”,说明我们美院没有愧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我们也只有以实际行动去取得成就才能不负总书记的重望。

  • 道迩行至,事小为成 创新设计学院学科建设与校园建造侧记

    摘要:道迩行至,事小为成 创新设计学院学科建设与校园建造侧记   秋分后的中国美术学院,在徐徐吹拂的凉风下显得格外平静祥和、井然有序,全新的创新设计学院在改造一新的梦园校区迎来了首批385名新生。我们不知道的是,有这样一群国美人,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默默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完成了创新设计学院的前期教学和管理准备工作、梦园校区过渡办学空间改造,推进了良渚校区建设工作进展… …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他们令人感动的心声:“我们也是学校校园建造的参与者,也是呈现校园望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心怀国美的建设者们和管理者们在岗位上的坚持和动人。   创新设计学院: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的辟新之路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学科专业拓展的全新增长点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去年开始,我校全面启动创新设计学院和良渚校区的建设筹备工作。2 0 1 8 年9 月4 日,首批新生到创新设计学院入学报到,标志着我校在设计学科范畴中招生、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新生当中,有9 0 名 为非艺术类的文科生与理科生,他们将与全院其他师生一起,打破专业壁垒,实行混班制教学模式,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将在艺术领域实践跨界创新与思辨,开启创新设计之路。   今年暑期,学校领导多次来到梦园教学区,指导创新设计学院的各项筹备工作,并组织协调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合力保障创新设计学院在梦园教学区过渡办学的同时,探索人才、教学、管理、育人的新机制。   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党总支书记韩绪带领学院教职工,在进行深入细致教学研讨、准备工作的同时,在学校计划财务处、校园建设和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大量校舍、设备改造与有机更新工作,在学校教务、宣传、学工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新教学管理模式和过渡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为新学院、新学年、新学生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7 月,创新设计学院专业课程指导工作会议召开,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上,教务处负责人从教学管理与规范等角度表达了对课程建设工作的期望与要求,指出要建立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循序递进的课程体系,强调要着重发挥核心课程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创新设计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艺科、工科、文科、选修课等工作小组的负责老师先后进行了说课汇报。此次会议是对创新设计学院前期教学和管理准备工作的检查与论证,校领导和与会专家对工作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中肯的改进意见和重要的工作指示。   后勤建管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搭台人”   创新设计学院从无到有的建成,除了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也离不开后勤建管团队。   “我们是搭台人,不是唱戏人。”校园建设和管理处葛加银处长是如此定位国美基建与后勤保障团队的。今年暑期,当全校师生放假,却有多个刻不容缓的工程摆在建管处团队面前。创新设计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能否正常开学?梦园校区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用电情况能否缓解?梦园校区学生宿舍空调能否安装到位?2 0 1 8 级 新生能否正常入住?梦园校区比较老旧,很多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创新设计学院是一个全新的学院,在办学体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系列创新,对于空间的要求极为特殊。更为严峻的是,最后一届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要今年六月份才能离校,而新生九月初就要开学,时间上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况且改造空间内原有的资产需要转移处置,教学空间需要整理,改造完成后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创新设计学院进行空间布置和教学准备,去头去尾,留给建管处团队的改造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两个月。所有的环节都紧紧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这就需要团队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共同担当,各司其职,分头协调有关部门,督促施工单位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改造工程。每个改造工程都是攻坚战,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要“与时间赛跑”。许多改造项目只能在暑假期间进行。而且,施工要在学生全部离校后才能启动,真正的改造时间只有一个月,要如期完成工作,正确、科学、高效的施工方案是前提。建设团队首先要与教学单位充分讨论、研究,设计、论证、修改改造方案,编制施工清单,同时要反复校对任务量,做到完整与精准并重。   校园改造工作之外的后勤保障工作是暑期后勤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细碎而具体,同时也不可或缺。为了改善梦园校区学生的生活环境,公司自筹资金2 0 多 万,在校区内开了一家便利店和一家咖啡馆。转塘因拆违房租上涨很多,而食堂早饭需要凌晨三点钟开始准备,员工上班既辛苦又不安全。后勤公司在梦园教学区的后面,搬了八个大集装箱,供员工住宿。   从G 2 0 峰 会元首配偶团接待到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健美操分会场承办;从十+ 学 院教学空间调整改造到创新设计学院过渡办学空间改造;从南山学生公寓、国际设计博物馆相继落成到良渚校区建设和生活区二期工程启动,校园建设和管理处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一系列攻坚战。“团结协作才能担当使命,心系师生才有服务到位,爱岗敬业才会保障给力,以校为家才是动力源泉。”葛加银处长的这段感言,极好地诠释了建管处和后勤公司团队的核心工作理念。 创新设计学院是学校注重“艺科融合、校地合作”的拓新之举,是推动我校设计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辟新之路,是学校综合改革和转型的创新之策,其建设是从学科建设到校园建造的全方位构建,从零开始,点滴推进。其中既有学科建设团队的学术思考与实践,也有基础建设保障团队的倾力协作,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建成了今日秩序井然的美好校园,筑就了学校发展的新时代愿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每一个国美人,都将沿着这条笔直而干净的大道,朝着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共同目标,一路向前。

中国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445次访问,全刊已有853480次访问